从外滩到陆家嘴 这家银行最上海
2020/11/13 9:35:12 作者:武斌 来源:浦东发布
2020年是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30年来,浦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从江畔烂泥渡路到国际金融城,从阡陌农田到一流张江科学城,平地里长出陆家嘴的“上海高度”,芦苇滩跑出特斯拉的“上海速度”,一网通办织出服务企业的“上海温度”。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三十而立的浦东又将如何勇担使命再出发?
从外滩到陆家嘴 这家银行最上海
始建于1908年的交通银行,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经历过百年的风风雨雨。1986年7月24日,为适应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的要求,国务院批准交通银行重新组建,1987年4月1日,重组的交行正式对外营业。交通银行是全国唯一一家总部设立在浦东的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30年来,交通银行扎根浦东,依靠浦东,服务浦东,推动浦东开发开放和高质量发展。如今,全行的资产规模近11万亿元,是30年前的140倍;全行有近十万名员工,是30年前的10倍;年度实现净利润近800亿元,是30年前的50倍。本期对话的嘉宾,是交通银行的党委副书记、行长刘珺。
立足浦东 反哺上海 服务全国 辐射世界
您第一次作为职场人来到浦东陆家嘴的时候是什么感觉?站在您的角度怎么理解浦东?
刘珺:如果把镜头推到30年前,对很多外地人来说,浦东是陌生的,对很多上海人来说,可能觉得浦西的生活是上海,浦东的生活好像不是那么上海。但是30年来,浦东建设的成绩是斐然的,发展速度超乎人类想象。今天,上海的黄浦江畔是世界看中国的落脚点,相信每个人都会慨叹,浦东的发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奇迹,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1990年4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宣布开发开放浦东。随后,陆家嘴成立了中国第一个金融贸易区,金融先行的全新模式,成为浦东发展的点睛之笔。就在同年的5月5日,交行成立了开发浦东工作调研小组。12月25日,交行上海浦东分行在浦东南路766号诞生了。浦东分行成立之后,交行第一时间给予浦东分行5000万元一年期的优惠贷款利率支持,由此,交行浦东分行承担起了交通银行支持浦东开发开放的前哨阵地和桥头堡的职能。2002年,交通银行总部迁址陆家嘴。
交行30年的发展和浦东三十而立紧密相连,在这个过程中,交行都有哪些助力?
刘珺:浦东开发之后,交通银行跟浦东始终同向而行。作为浦东开发开放的造梦人和见证人之一,交行举全行之力,支持浦东分行积极参与浦东开发。其中有世纪大道、证券大厦、浦东大道扩建、东方明珠、杨浦大桥、外高桥保税区仓储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国家重点技改项目,比如上钢三厂、高化炼油厂等一大批企业的发展。此外,交通银行还是上海迪士尼乐园一期、世界最大的综合性室内冰雪旅游度假项目——冰雪世界、上海市十三五期间重大产业工程——华力12英寸先进生产线建设项目的牵头银行。
交通银行是全国首家总部设立在上海、设立在浦东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这是出于什么考量呢?
刘珺:交行的根就深扎在上海,交行的魂也是来自于上海。交通银行组建筹备工作是在上海市的关心和支持下完成的。我们是立足浦东,反哺上海,从而服务全国,辐射世界。除了总行设在浦东外,交通银行陆续在浦东设立了信用卡中心、业务处理中心、数据中心、软件开发中心、离岸业务中心、金融市场中心、资产管理中心等全国性的中心。在境内开设的交银基金、交银租赁、交银信托、交银保险、交银投资、交银理财等几家子公司的注册地或主体业务也均在浦东。近期,交通银行金科子公司也在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注册成立。
布局国家战略 助力上海五个中心建设
提到交行和浦东,有一个关键词是国家战略。长三角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交行如何布局?
刘珺:总的来看,交行已经做好了三方面的准备。首先是资产集聚。交行长三角区域的总资产占比超过三成,利润贡献度接近四成。第二是管理协同。交行成立了长三角一体化管理总部,是交通银行进一步发挥总部在沪主场优势、支持国家战略、有效提升区域实体经济服务能级的又一里程碑事件。第三是综合优势。交行已经具备相对完善的全球经营网络,以及涵盖银行、理财、基金、证券、租赁、信托、保险、离岸等在内的全牌照,有别于其它商业银行的经营特色,我们自身的竞争力正在形成。
交行如何助力自贸区的建设发展?
刘珺:金融助力上海自贸区的发展,交行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是服务主动。全国第一个规模最大的综合性保税区——上海外高桥保税区的建设中就有交行的身影。第二,效率优先。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当天,交通银行自贸试验区分行也同步挂牌,成为区内率先挂牌的首批银行之一。2019年8月20日,上海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正式揭牌,交行新片区分行于2019年9月4日揭牌开业。第三,功能齐全。作为唯一拥有离岸牌照的国有大行,自贸实验区新片区分行开业后,交行将总行离岸业务的经营功能下沉到分行,使集团牌照资源与新片区的创新政策有效对接。同时,交行全方位融入新片区,对接新片区的金融需求,对前沿科技产业、新型国际贸易、高能级航运服务、跨境投融资服务等重点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第四,创新引领。过去几年中,交行紧跟自贸区的金融创新步伐,取得了30多项创新成果,多项业务被列入市场首单创新案例发布。
交行在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方面做了什么?
刘珺:我们在上海首创了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的模式,科技履约贷发放规模在上海市同业第一。旗下的交银国际发起设立了交银科创股权投资基金,是中国首只聚焦科创板拟上市企业的银行系私募股权投资基金。交银投资有限公司已经获准为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提供综合融资支持。近期成立的交银金科子公司也将成为强化上海科技创新策源能力的新生力量。我们还协同自贸区管委会成立了金融创新联合实验室。目前,复旦交行金融科技联合实验室已正式挂牌,首批聚焦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九个联合实验项目也已启动。与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联手,支持科研成果产业化和科技人才创业。另外,我们计划加入由中国商飞、中国联通、华为、上海交通大学等企业和高校组成的5G制造创新生态联盟,共同开展5G在金融与工业制造领域的合作创新研究,促进5G+工业互联网+金融的跨行业融合。
转型与破局 科技赋能的金融数字化
我们都在说目前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的竞争对手可能不再是同行,而是一些新的科技巨头,您怎么看这样一种变局?
刘珺:我曾经提出一个学术观点,说金融业的竞争对手不仅仅在金融领域,你的竞争对手可能是一个科技公司,甚至不排除是一项技术。比方说区块链技术就能使我们金融中介与信用中介的职能被彻底替换掉。因为区块链可以通过智能合约的方式,有效地使参与各方的信用记录“上链”,任何人都无法篡改,所以信用中介就不需要了。其实从上世纪末期开始,去中介已经变成一种潮流,我们有一个术语叫脱媒。既然是脱媒,那么银行将来存在的必要性要靠金融创新和数字化转型来实现,逐渐把金融服务内化到自己的生态系统里。
在过去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更多的流量、数据都在科技型公司里,我们有办法改变吗?
刘珺:我在这方面倒是对银行的发展充满信心,因为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数据,我们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进行数字化转型,也就是如何更好地运用这部分数据。我曾经提出一个观点,我们现在有资产负债表,可能未来你要建一张数据资产负债表,把数据当作你的生产资料,有效地生产出新的金融产品,提供新的金融服务。现在的互联网公司,它们有很多数据,运用很多大数据工具,银行同样也可以。银行还有一个不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它如何管理信用,分析信用,定价信用,这个优势一定程度上是银行赖以生存的基础之一。我想只要银行数字化思维有一个质的突破,把数据并入场景,银行一定会成为一个比较有实力与数字化内涵的金融中介去和互联网公司竞争。
我们现在已经很少用到纸币,假如以后全是数字化货币,现有的银行网点怎么办?
刘珺:网点的再造与优化,始终是银行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以前银行的展业都是需要物理网点延伸来进行客群的覆盖,但是下一步,银行在提到网点这两个字时,脑子里会有几个维度的概念:首先,物理网点。我要在哪个物理区域设计某个支行,某个分行。其二,虚拟网点。我可能通过手机银行、手机钱包、互联网载体来提供服务。第三,可能是某项技术。金融服务技术的推出变成了一个渠道,一个端口,这个端口能延伸到客户的手里,甚至客户端是无感支付,使得服务的提供者和接受者中间完全是无缝链接。所以网点的概念多维化了,这就要求商业银行一定要认真研究自己的网点布局与逻辑。我个人的判断是,未来银行物理网点变得越少越精,越高大上越有效。
时代的色彩与性格百年老店的上海基因
您如何理解浦东与上海的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刘珺: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浦东的作用不可替代。国际金融中心的魂是开放,而上海与浦东整个建设的轨迹也体现了这个魂,没有开放就没有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基础一定是围绕人民币展开,我们肯定不会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美元的交易中心,或英镑的交易中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未来应该是全球人民币定价中心与交易中心。随着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逐步升级,我们会看到人民币资产交易和定价,会在上海蓬勃发展起来。我们会跟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并辔而行,推动上海浦东成为世界金融舞台上一个聚光灯所在的领域。
百年中国看上海,三十年中国看浦东。在一个新的发展节点上,您有什么样的憧憬?
刘珺:浦东未来的发展速度肯定会更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我们正从过去的产业经济转型为未来的数字经济,而数字经济的定律是摩尔定律,不是简单的物理定律,所以它的发展速度肯定会更快,浦东的发展一定也会更快。我们会搭乘浦东发展,以及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顺风车,一起推动交通银行的发展。而交通银行这个百年老店,也会越来越有时代的色彩与性格,越来越有上海的基因,越来越有浦东的基因。
近日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报告显示,上海综合得分排名再次上升,超过东京首次进入全球三强行列。上海已成为全球金融要素市场集聚度最高的城市之一,全球金融基础设施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中国金融产品最丰富的城市之一,中国金融发展环境最佳的城市之一。2020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基本建成之年,更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再出发之年。日前,由人民银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汇局和上海市政府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支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意见》提出了30条具体措施,吹响了“2020年基本建成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目标的冲锋号。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承载区,浦东新区研究制定了“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核心承载区建设的若干举措” 16条政策,率先承接金融业对外开放项目在浦东落地、率先推动人民币金融资产配置中心建设、进一步发挥长三角资本市场服务基地平台作用、打造国际一流的金融业营商环境。经过30年的发展,这片热土正不断提升全球金融资源的配置能力。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以陆家嘴为舞台,拓展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生态链,进而推动浦东高水平对外开放及成为区域、国家乃至全球的资源配置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