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开发开放总览
2020/4/13 14:21:56 来源:中国日报网
2009年4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将上海市原南汇区行政区域并入浦东新区,开发开放十九年的上海浦东新区又一次迎来了改革发展的春天。新浦东雄踞东海之滨、杭州湾畔,内连扬子江、外眺太平洋,面积1210平方公里,占全市五分之一左右。常住人口412万。经济总量占全市四分之一以上。
浦东开发开放是在邓小平同志亲自倡导下,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上海市委、市政府精心组织实施的一项国家战略。党的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十七大报告相继提出,要发挥上海浦东新区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党中央、国务院对新阶段的浦东开发开放寄予重托和厚望。胡锦涛总书记作出了“要继续搞好浦东开发开放,加快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外向型经济层次,努力在更高的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重要指示。2005年6月,国务院批准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具有全球航运资源配置能力的国际航运中心。”
浦东开发始终作为国家战略。整体功能不断得到显著的提升,特别是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要素如陆家嘴金融城、外高桥港区、洋山深水港和浦东空港都聚集于此。浦东还荟萃了先进制造业、临港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现代产业要素。浦东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场馆的所在地,在城市建设、城市管理、人文精神提升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站在新的起点上,进入二次创业阶段的浦东,将坚持“开发浦东、振兴上海、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战略方针,弘扬只争朝夕、勇立潮头、崇尚科学、开放包容的精神,努力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国际经济中心、国际金融中心、国际贸易中心、国际航运中心)的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成功实践。
十九年开发开放的基本情况(1990-2008)
一、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始终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中央各部委以及全国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浦东开发19年来,始终保持年均经济增长18%左右,2008年新区生产总值达到3150亿元,同比增长11.6%;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02.6亿元,同比增长16%。以世博配套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等为重点,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2亿元,同比增长11.3%。以提升商业能级为抓手,积极扩大消费需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到526.8亿元,同比增长15.6%;实现商品销售总额预计达到4646亿元,同比增长28.7%。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为先导,继续抓好招商引资,到2008年底累计签订外商直接投资项目16967个,合同外资456.53 亿美元;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7607.52亿美元,市外在沪企业约为13209家,注册资本904.85亿元。
二、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现代新型产业体系
坚持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导、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着力优化现代服务业发展环境,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专业服务、旅游会展、商务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初步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新型产业体系,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新的支柱产业异军突起。200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70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推进金融机构和总部机构集聚,新增中外资金融机构50家,总数达到544家;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8家,累计达到114家,总量占全市50%以上。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全社会研发投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高技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4.9%,发明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1倍多。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115个,技术交易合同金额预计达到90亿元。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区属)同比下降4%左右。同时,在浦东先后汇聚了证券、期货、金融期货、石油、钻石、外汇、产权、土地、房产等一批重要市场,这些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于实现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坚持改革攻坚,率先推进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紧紧聚焦中央要求、上海需要和浦东自身发展三个层面的结合点,进一步深化改革试点各项工作。浦东率先进行了“小政府、大社会”的行政管理体制探索,政府比较精简。开展权力公开透明运行试点,推进网上公开、网上办公和网上监督。街道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街道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不断增强。2008年,制订并实施了《2008-2010年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三年行动计划框架》。在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一批改革试点项目取得重要突破。首批开展个人本外币兑换特许业务试点,为个人小额货币自由兑换提供便利。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和科技金融服务公司,积极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新华社金融信息平台上海总部落户浦东,金融基础设施功能进一步增强。成立陆家嘴金融审判法庭,金融法制环境进一步完善。在张江开展生物医药企业入境材料检验检疫改革试点和集成电路产业链保税监管新模式试点,有力推动了浦东重点产业发展壮大。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涉及规划、土地、人口、投资、自主创新、文化、价格管理等7个方面11项事权下放浦东。新区以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聚焦陆家嘴、聚焦张江为重点,出台并实施了行政审批和行政事业性收费、市场准入审批、基本建设程序审批、投资项目审批等四项专项改革方案,以及人才、金融、自主创新、服务业发展等四项政策。取消或停缓征21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探索实行建设项目竣工联合验收制度和行政许可网上运行试点,企业登记注册时限从35个工作日压缩到11个工作日。
四、坚持高起点规划,形成多功能高端化发展的城市形态布局
浦东从开发之初就按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管理城市,努力打造一座功能完备、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城区,形成了“一轴三带六个功能区域”城区布局。从陆家嘴到浦东国际机场,是浦东城市发展的中轴线;集聚了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现代商务、国际交流、会展旅游、文化休闲等功能的沿黄浦江发展带;从外高桥的物流贸易到金桥的加工制造,再到张江的科技创新、孙桥的现代农业,基本上形成了一个产业高度集聚的发展态势;处于外高桥和川沙之间的滨江临海发展带,形成了航运、物流以及临空、临港产业和功能的高度集聚。以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国家级开发区为依托,形成了陆家嘴、外高桥、金桥、张江四个主体功能比较突出、特色十分鲜明的区域,再加上世博会所在地三林地区、空港所在地川沙地区,形成了六个功能区域的整体布局。
作为高速发展的新城区,浦东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强调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2008年,新建公共绿地40公顷,人均公共绿地24平方米。特别是以世博会筹办为重要契机,不断完善重大工程推进机制,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重大功能性项目建设。东西通道、机场北通道、中环线浦东段、内环快速化改造等世博配套工程加快推进。完成了环球金融中心、上海天马一期等重大项目,顺利推进新鸿基、东方金融广场、招商银行大厦、上海中心、塘东总部基地、世纪大都会等45个重大项目。启动华夏旅游、世博旅游集散中心、浦东新区图书馆新馆、民俗博物馆等特色项目,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生态人文环境更好更优美,成为最适宜人居和工作的城区之一。
五、坚持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2008年,浦东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7797元、13778元,同比增长15%和12.5%。全年新增就业岗位14.9万个,城镇登记失业人数控制在35183人。率先在全市实行农保区级统筹,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市有城保、城镇有镇保、农村有农保、来沪务工人员有综保、低收入群体有低保,以及对困难人员的社会救助,构成了一个比较完备的保险、救助和帮困体系。率先在全市建立居委会公共财力保障制度和居委会工作人员收入待遇适度增长机制。全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面积和交付使用面积分别为120万平方米和158万平方米。新增廉租住房家庭1540户。全区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体育与传媒等支出预计达到80亿元,张江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谷”,外高桥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东方国际文化贸易中心、浦东新区图书馆新馆、街镇社区文化中心等公共文化设施加快建设。率先推进公交体制改革,浦东公交有限公司正式成立。优化公交线网,新辟、延伸和调整公交线路53条。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明礼仪主题实践活动,推进文明示范区域、路口(路段)的创建。圆满完成北京奥运会足球比赛上海赛区相关任务和奥运会火炬接力浦东段传递以及中国乒乓球大奖赛、中国羽毛球公开赛等重要赛事活动。
浦东开发开放19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浦东取得跨越式发展的19年,也是南汇经济社会发生显著变化的19年。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南汇的改革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全国第一家国营和集体联营企业、上海第一家私营企业、第一家乡镇集体企业、市郊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都诞生在南汇。南汇三次名列全国十大富县,县域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浦东开发开放以来,南汇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的步伐,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17.8亿元增长到2008年的525亿元。特别是在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有力推动下,通过实施“聚焦两港”、“北联浦东、南拓临港”、“海洋南汇”等发展战略,南汇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十一五”以来,综合实力快速提升,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财政收入基本实现三年翻一番。重点产业快速集聚,电子信息、汽车、医疗器械、装备制造等四大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产业集群。城乡面貌快速改变,网络型道路体系基本建成,房地产、商业能级不断提升,教育、卫生、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现代农业初步形成品牌,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临港开发取得重大进展,初步形成了高水平的产业布局,城市综合配套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化海港新城初现雄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驶入快车道,昔日上海的“后花园”走到了改革发展的前列,成为上海又一片重要战略高地和开发建设热土。
新浦东新机遇
2009年是浦东开发开放具有历史意义的一年。“两个中心”建设、南汇并入浦东,进一步拓展了浦东开发国家战略的新内涵,浦东开发开放面临第二次历史性跨越的重大机遇。
站在新起点,肩负新使命,新浦东将以“两个中心”建设为带动,坚持以科学发展、功能提升为主线,努力实现“四个突破”(在加快发展转型上、在深化制度创新上、在对内对外开放上和在激发社会活力上实现突破),力争在上海建设“四个中心”、提升城市功能上走在前列,在推进自主创新、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上走在前列,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走在前列,在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上走在前列,在发扬民主、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上走在前列,确保实现“四个区”(科学发展的先行区、“四个中心”核心区、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和开放和谐的生态区)的建设发展。
在今年GDP增长10%不变的目标下,到2011年,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00亿元以上,第三产业比重达到60%左右;2010、 2011年,力争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年均增长10%左右,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年均下降4%左右,金融、航运、贸易、科技创新、总部经济、会展旅游等功能和人才集聚水平加快提升;到2020年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之际,在优化结构、提升功能、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市的比重达到三分之一以上,并力争实现更高目标,为全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在浦东新一轮的开发开放中,发展蕴藏着“六个增长极”的发展机遇:一是南汇并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二是后世博效应;三是航运中心建设令人瞩目;四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发展与爆发令人期待;五是重大旅游项目的落地能量巨大;六是大飞机项目等成为新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催化剂。
一、强化“两个中心”区域优势,全力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建设
强化国际金融中心的环境优势、创新优势。推进小陆家嘴深度开发和金融城扩容,加强与张江金融信息服务产业基地前后台联动,为金融机构集聚创造更好条件。完善配套、优化环境,吸引和培育各类专业服务机构,大力发展金融信息服务业,发挥金融审判、检察、仲裁等机构的作用,强化地方政府在教育培训、人才激励、品牌提升、文化建设、城市管理等方面的服务保障职能。发挥金融对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的支持促进功能,加强金融与航运、贸易、科技等联动发展,探索创业融资、小额贷款、消费金融、税收递延型寿险等试点。积极争取国家金融改革开放重大举措在浦东先行先试,率先推出房地产信托基金、柜台交易市场、消费金融公司等试点,推动全国性信托登记平台建设,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金融市场发展、金融监管创新和风险防控中努力发挥综合试验平台作用。
强化国际航运中心的枢纽功能、服务功能。大力推进现代航运集疏运体系和现代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增强国际航运资源整合能力。加快集疏运体系建设规划的衔接落地,完善内河航道网、高速公路网以及连接江浙的铁路运输网,形成江海直达、海陆空多式联运的发展格局。推动“三港三区”(三港:外高桥港、上海浦东国际机场空港、洋山港;三区:外高桥保税区、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洋山保税港区)联动发展,争取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整合、政策叠加,建设国际水平的航运综合服务平台,大力吸引分拨中心、营运中心,促进现代物流、出口加工等临港临空产业加快发展。加快航运服务业发展,集聚高端航运资源,吸引国际级的航运企业、国际性航运组织和航运专业服务机构落户浦东,积极促进航运市场功能拓展,大力发展以航运保险和船舶融资为重点的航运金融服务业,创设航运产业发展基金。加大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先行先试力度,充分发挥各项功能性政策效应,大力发展国际中转业务,进一步创新口岸管理制度,启动离岸金融试点。
二、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不断增强先进制造业带动力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围绕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市场导向作用和政府扶持作用,加快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深化“聚焦张江”战略,广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建设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促进原始创新应用转化,提高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快完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探索股权投资和银行融资联动机制,创新种子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投资基金的运行机制,放大政府资金杠杆效应,建立健全国资在风险投资领域的进入和退出机制。鼓励企业承担国家和市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完善资金配套和政策扶持机制。探索知识产权折抵入股和质押贷款方式,扩大技术开发费用税收抵扣、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等政策的覆盖面。加快公共服务平台和共性技术联盟等建设,优化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营模式,降低创新成本和风险。
打造支柱产业、战略产业集群。促进土地等要素资源向重点产业集聚,推动重点产业基地化、集群化发展。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优做强软件和信息服务、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先进重大装备、汽车、石化及精细化工等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扩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在电子商务、网游动漫、嵌入式软件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和市场份额,着力提升集成电路产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封装测试、设备制造和营运管理等环节的整合能力,重点推进海洋工程、大型发电设备等龙头性、总成式、整机型成套设备的项目建设,提高汽车特别是新能源汽车的自主研发水平和生产规模,推动石化及精细化工产业优化产品结构、实现清洁生产。加快建设民用航空、新能源、生物医药、文化创意等一批数百亿级的产业集群。配合推进大型客机总装和研发基地建设,规划布局航空配套产业基地。推动生物医药研发成果在本地实现产业化,促进高端医疗设备制造和医药研发外包加快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不断提升光伏、光热、风电、核电等关键设备的研发和制造能力。加快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充分发挥文化与金融、贸易、信息等产业的联动优势,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产业基地和服务平台。
三、坚持规划引领和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市整体功能提升
深入研究产业布局规划。统筹产业功能布局,探索陆家嘴、张江、外高桥、金桥等国家级开发区和洋山保税港区、临港产业区、康桥工业区、南汇工业园区等联动发展的有效机制,发挥开发区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品牌资源、政策资源、空间资源的优化组合、叠加放大。
深入研究人口规划。根据全市人口发展规划,结合浦东自身发展特点,科学预测人口增长的速度、规模和结构,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房地产业、生态建设等专项规划提供依据。
深入研究城镇体系规划。中心城区要在提升陆家嘴中央商务区空间容量、集聚水平和核心功能的同时,加快打造若干个城市副中心,促进商务发展、商业繁荣,增强服务和辐射能力。外环线以外地区要结合产业布局,提高城镇发展水平,加快建设若干个地区性中心。着力在临港地区集聚人气商气,打造产业高度发达、配套服务完善、交通运输便捷、文化氛围浓厚、适宜工作生活的现代化、生态化新城。提高新市镇基础设施、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配置标准,创造宜居环境,强化对周边开发区、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的配套服务。有序推进集镇和村庄改造,完善农村社区和中心村布点,为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
深入研究基础设施规划。着眼于加强浦东内部的南北联系和连接江浙的对外联系,规划建设一批包括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沪通铁路浦东段、内河航道等在内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提升航运物流辐射能力,提高交通组织效率。
四、立足“三个着力”,深入推进综合配套改革试点
按照“全国能借鉴、上海能推广、浦东能突破”的要求,在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上勇于探索,务求突破。
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探索建立适应大区域特点、体现扁平化特征的新型行政管理体制。着眼于转变政府职能,实施新一轮区级机构改革,按照综合统筹、经济服务、社会建设、城建管理、法制监督等不同职能模块,优化政府组织结构、运作流程,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增强决策能力、提高行政效率、改进监督效果,促进决策、执行和监督相协调。着眼于理顺政事关系,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扩大政府购买服务和公共服务外包。着眼于高效便民、扁平管理,在大跨度区域管理条件下,探索创新“二级管理、三级网络”的具体实现方式。着眼于提高干部队伍的素质和活力,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科学的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深化公务员聘任制等改革试点。
着力转变经济运行方式,营造有利于市场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开放经济发展的运行环境。围绕构建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财政体制、信用体系、监管模式,形成有效激活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的制度环境,进一步推动部市合作、市区联动,争取国家重大改革举措在浦东先行先试。围绕加快“两个中心”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在中央和市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加快金融、外汇、科技、口岸等领域的制度创新。围绕提高开放度和市场化程度,不断扩大市场准入,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加强与央企、民企和外企的合作,促进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推动要素市场国际化,提高全球资源整合能力。围绕增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促进功能开发的能力,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步伐,调整优化国资国企战略布局,强化国有开发公司主力军作用。
着力改变城乡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格局。提高城乡公共资源统筹配置水平,深化教育、医疗联合体改革,提高农村教育、医疗服务质量,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和合作医疗统筹发展、合理增长机制,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积极推动与农村城市化、农民市民化、农业集约化相适应的土地管理制度创新,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宅基地流转、非耕地垦复与置换的机制,加快建设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探索完善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对有条件的地方采取股份化、股权化等方式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充分保障农民权益。
五、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使发展成果惠及广大群众
加大民生投入、扩大公共服务,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均衡化发展水平。始终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放在优先位置,加强基础教育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社会事业发展的布局、结构,加快引进和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学校、医院,提升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促进职业教育、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和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坚持公益性质、强化引导激励、鼓励社会参与,深化“管、办、评”联动改革试点,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和人才培养,不断提高教育医疗服务质量。扩大国际合作,引进优质资源,更好满足海内外人士多层次需求。
努力促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坚持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在产业升级、城市发展中创造更多就业机会,进一步完善市场就业机制,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加大就业援助力度,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住房保障体系,有力推进经济适用房和配套商品房基地建设,加快“厂中村”、“城中村”改造,完善廉租房制度,提高住房建设品质,让不同收入层次的居民各得其所。改进便利群众生活的各类设施和服务,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完善社区商业配套、物业管理、老龄服务等综合服务网络,加强市容环境的长效常态管理。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努力促进农民增收。探索完善组织化、规模化和社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方式,支持农业特色园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健康发展,加强基本农田区域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质量、市场、品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体系建设,促进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现代物流与农业的结合,不断提高科技农业、设施农业、服务农业、观光农业的综合效益,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和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农民的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和家庭经营收入,确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六、牢牢把握世博机遇,发挥世博带动作用
举世瞩目的世博会将于2010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上海举办。上海世博会场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并沿着上海城区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本届世博会以人为本、科技创新、合作共赢、面向未来,将是一次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盛会,将是一次成功、精彩、难忘的博览会。目前,上海世博会的国际招展工作顺利推进,截止2009年8月初,已有241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加上海世博会,届时参观者预计将达7000万人次。
2010年上海世博会将以“和谐城市”的理念来回应对“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积极塑造“和谐城市”的范例,这个理念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历史与未来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城市多元文化的融合、城市经济的繁荣、城市科技的创新、城市社区的重和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互动。
2010年上海世博会会徽,以中国汉字“世”字书法创意为形,“世”字图形意寓三人合臂相拥,状似美满幸福、相携同乐的家庭,也可抽象为“你、我、他”广义的人类,对美好和谐的生活追求,表达了世博会“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理念,凸显出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人为本的积极追求。
上海世博会规划共分5个片区,其中,A、B、C三个片区在浦东,D、E两个片区在浦西,A片区为中国馆和外国国家馆(亚洲和大洋洲国家),B片区为主题馆、公共活动中心和演艺中心,C片区为外国国家馆(欧洲、美洲和非洲国家)、国际组织馆,D、E片区为企业馆和世界博览馆。
在所在场馆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馆建筑,以其外观酷似“东方之冠”的构思主题,深刻表达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整个建筑,国家馆居中升起、层叠出挑,成为凝聚中国元素、象征中国精神的雕塑感造型主体——东方之冠;地区馆水平展开,以舒展的平台基座的形态映衬国家馆,成为开放、柔性、亲民、层次丰富的城市广场;二者互为对仗、互相补充,共同组成表达盛世大国主题的统一整体。国家馆、地区馆功能上下分区、造型主从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标志性建筑群体。
办好一届成功、精彩、难忘的世博会,是今年浦东的一项重大任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作为国家举办、上海承办的全球盛会,是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是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新浦东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一机遇,更好地为全国服务,更好地发挥世博会的带动作用。目前,在新区迎世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全面有序开展了迎世博600天社会动员工作,提出在国庆前,确保迎世博600天计划中的城市建设和环境建设管理任务的基本完成,并实现在春节前,在切实加强施工安全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所有建设任务的全部完成。
今后,浦东还要继续做好世博会后续利用工作,持续发挥好世博效应。通过举办世博会,使“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延续到浦东的未来发展中,成为全区人民共同的追求,服务上海,服务全国,让浦东更加美丽,让浦东人民的生活更加美好。